青蛙养殖青蛙养殖
青蛙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
1、青蛙形态特征
养殖成蛙一般体长约为7—10cm,体重50—100g,雌蛙较大,雄蛙略小,头部略呈三角形,长略大于宽,青蛙养殖技术,眼大而凸出,眼后方有圆形鼓膜,大而明显。背部基色为黄绿色或深绿色,或带灰棕色,背部及两侧有不规则的黑斑,青蛙养殖,腹部白色,较多个体有背中线,因其所有个体的体侧都有褶皱,故生物学家将其定名为“黑斑侧褶蛙”。
2、青蛙的生活习性
青蛙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,常栖息在稻田、池塘、湖泽、河滨、水沟内及水域附近的草丛中。一般白天休息,晚上捕食,能吞食飞蛾等昆虫,青蛙养殖场地建设,是有益的捕虫能手。青蛙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较快,从孵化到成蛙,只需4—5个月,经过卵期、蝌蚪期、变态期、幼蛙期和成蛙期五个阶段。在我国长江流域,每年立冬前后,平均气温低于16℃时,青蛙钻入冬中,开始冬眠,羿年3月中旬它们开始su醒,开始寻找配偶,一般4—7月进行繁殖,其中4—5月是产卵高峰期,卵期孵化较为短暂,一般只需4—12天就能看到蝌蚪从卵的保护膜内钻出来,完成孵化,进入蝌蚪期。
3、青蛙对外部环境要求【温度】
青蛙是变温动物,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。在自然条件下,青蛙较适生长温度为20-30℃,水温**过32℃以上时,活动明显减弱,**过35℃时会导致青蛙较度不适,进而死亡。
【湿度】
湿度是青蛙生存、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,因为蛙类的皮肤没有保护体内水分蒸发的组织结构,只靠皮肤腺体分泌的黏液来保持体表的湿度显然是不够的。因此,蛙的栖息环境既要有水的池塘,还要有杂草丛生、温暖潮湿的环境。同时湿度和温度还有密切的联系,温度越高则要求湿度越高,学习青蛙养殖,否则会因温度高、气候干燥,导致水分蒸发过快继而影响蛙的生长生存。
【光照】
青蛙昼伏夜出,怕阳光直射,但趋弱光,平时喜欢在向阳、有阴的草丛中栖息。
【水质】
青蛙卵在水中孵化,蝌蚪在水中生活,用鳃呼吸,因此要求蛙池水域有较高的溶氧量,一般要求达到渔业水质标准,水中溶氧量不得低于3ppm。幼蛙、成蛙虽然用肺呼吸,可以直接从空气中呼吸氧气,但其皮肤仍有辅助呼吸作用。青蛙养殖池要求水域pH值为中性或弱碱性,pH在7-8为宜。
1、成蛙蛙池建设
成蛙蛙池宽3-4米,长10-15米,池埂高0.5-0.6米。每亩可修建45㎡土池10个左右。 每个蛙池池埂内侧用尼龙网片(1.2米宽)架设围网,每隔2-3米打一高0.9-1.0米的围网内铁桩,网片下部埋入土中0.1米,铁桩向蛙池内弯成“Γ”型,并向内探出0.1米防逃。所有蛙池四周再用尼龙网片或彩钢板架设围网或护栏,防逃和放敌害生物;蛙池上网架设天网防敌害鸟类偷食。进水管用50毫米的PUC管制成,管体挤穿网片,进入围网内;出水管用110毫米PUC管制成,埋于蛙池中间回型水沟将水排如蛙池附近排水沟。
2、成蛙饲喂密度
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,1个半月,体重可达到100克。
3、饲料投食
青蛙苗种投放初期投喂小颗粒饲料,待蛙池内青蛙长势出现差异时,根据大小蛙的比例,相应的将大小颗粒饲料混合进行投喂,以让大小蛙都有适口饲料摄食。饲料投喂每天早、晚各一次,晚上根据吃食情况适当增加投喂量。
**青蛙蝌蚪变态期的成活率不**过5%,而现阶段人工驯养繁殖技术能将成活率提高到15%-30%左右。低于15%说明养殖很失败,**30%那是在吹牛逼!影响蝌蚪变态期成活率的因素很多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、标准化养殖池的设计建造。根据蝌蚪变态期上岸的特点必须将池内设置成阶梯性的高低之分,围网周边腾空的食台为整个池内的**点,其次是食台边的陆地,再其次是歇息区即中间的小岛,最后是小岛四周口字型的水沟。
2、养殖池的消毒1杀菌除杂。养殖在头年10月份开建,越早建成越好,可以长时间通过太阳紫外线杀菌以及冬季的上冻处理,再进行人工的消毒除杂,杀灭黄鳝、泥鳅、龙虾、蚂蟥、蜻蜓等成虫及卵。
3、变态期的水位掌控。蝌蚪下水时必须满水位饲养,水面大下苗的数量便足些。变态上岸时及时调节水位,先露出水面的是食台,让它既能有安全的上岸地点,也养成条件反射的取食习惯。如果青蛙上岸的地点不是食台,较*造成它出现被雨水淋死、太阳晒死、缺水干死、缺食饿死和因取食量的不同造成个体大小不均,为以后大吃1小埋下很大的隐患。
4、根据天气、雨水量调整投喂的方式和食量。尽可能的让青蛙不会因为饲养不周导致个休不均,或因饥饿导致出现大吃1小的现象。
5、日常管理必须做到勤巡查多观察,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,思想决定方向,细节决成败,做一个真正的有心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