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蛙养殖之蝌蚪已长大到4-5克还未能变态的原因
蝌蚪已长大到4-5克还未能变态。主要原因:
①因气候变化太大或雨水太多所致。
②种蛙近代交配产生之遗传因素。
③池中养殖密度太大及饲料喂食不当(太早投喂颗粒饲料)。
④饲料中加入太多油脂养份如鱼肝油等。
处理办法:
①维持水温,保持池中之绿色藻类,泼洒“水维康”、“乳酸菌群”或者“高活性芽孢杆1菌”和“安进肥源”。
②於变态时添加“酶益添”及“肝宁”。
③使用微量“安净”或“安泰” 0.5-1ppm,刺激外体表肌肤可促进变态。
食用青蛙的场地建设
1、场址选择
建造一个规范合理的青蛙养殖场,是养蛙成功的基础。由于青蛙喜欢在安静、温暖、潮湿的环境中生活,青蛙养殖场zui好选择在平坦开阔、背风向阳,青蛙养殖,同时水源比较方便的地方。生产实践中养殖从业者一般选择稻田改造作为养殖场地,因为这样的底质能保证所建造的蛙池能够蓄水。同时,养殖青蛙的场地附近zui好有河流、水库、塘堰或比较丰富的地下水,青蛙养殖特别是蝌蚪期间,其养殖用水必须清新无污染,水质符合NY5051-2001的要求。使用地下水来养殖青蛙的,一定要确保该地下水无重金属污染,对于矿物质**标(曝气后水面出现红色浮沫等)的水,青蛙养殖基地,则不要使用。
青蛙养殖场地还应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,因为地势较低的地方,夏季暴雨洪水期间,如果洪水将蛙场淹没,即使不导致青蛙逃跑,也会致使青蛙因抢占陆地而挤压造成批量死亡。
2、蛙池的开挖
蛙池开挖方式现在普遍采取“回”形一体化养殖池建设。这种蛙池样式无论是从照顾青蛙的生活习性,还是在方便养殖管理,都具有目前其它池形所不具有的优势。
所谓“回”字形池,学习青蛙养殖,就是单个蛙池四周的埂和池中的环形沟组成了“回”字,形成蛙池的基本结构。建设规格为长25m,宽8m,每口蛙池约200m2,每亩场地大约可以挖建蛙池3口。在开挖青蛙养殖池时,zui好先将场地进行测量,然后在地面用白灰画出草图,最后让挖掘机按照画线进行开挖池沟和做池埂。
蛙池外围设置1.2m高的尼龙围网,埋入地下部分为30cm,这样既可以防止青蛙逃走,也可保护它们免受蛇、老鼠、黄鼠狼等天敌的袭扰。防逃网使用40目左右的密眼网布,有效避免有小蝌蚪钻出网外,同时围网上端要做成“7”字型,防止青蛙外逃。整个养殖场要用围网架起网棚,防止鸟类等天敌捕抓青蛙。
一、敌害
蛙类本身自我保护和对外防御能力比较弱 , 通常都是被动躲避或通过保护色来保护自己、抵御外敌;在养殖青蛙的过程中,鸟类、蛇类、鼠类、黄鼠狼等均为青蛙的天敌,防治措施较为重要。
因为生理和环境的变化,对于刚上岸的幼蛙,适应环境能力比较差,生命力脆弱,在遇到干燥的环境、暴晒的烈日和风雨拍打等对幼蛙都是致命一击,导致青蛙养殖存活率低。青蛙虽有良好的游泳能力,但不能长期的在水面生存,**青蛙养殖成本,暴风雨进排水措施不通畅时,对青蛙来说也是致命的伤害。
二、病害
在养殖过程中幼苗、幼蛙因受环境、气候、养殖不当等出现出血病、气泡病、腹水病、腐皮病、歪头病等,直接影响了青蛙养殖的存活概率。
在近两年的养殖过程中,各个疾病基本都有相应的防治措施,但用药的方式方法标准不一,尤其是歪头病对于现阶段的养殖户来说,是一个头疼的问题,基本上没有痊愈的方法,防止病害的关键是从养殖环境入手,水源、饲料、日常管理措施等,防重于治。
三、饵料
青蛙只吃活食,**条件下通常捉捕飞虫,幼蛙的食物主要有蚊虫、小型昆虫、昆虫幼体等,普通蛙类吃苍蝇,蚊子,蝗虫、蝼蛄、青虫、蚯蚓等昆虫蠕虫等,而人工养殖主要以饲料为主,不利于幼蛙消化,影响幼蛙存活率。
全饲料养殖是近五年来不断推广的养殖方式,从饲料养殖开始,便出现了歪头病之类的新病,当然还有类似的迟迟未解决的众多困扰。所以改善人工养殖的饵料构成也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。